近日,全國兩會召開,政府工作報告中針對中醫藥的表述從去年的“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變為今年的“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據《中國中醫藥報》不完全統計,今年參與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中,至少有33位來自中醫藥領域,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揚子江藥業集團黨委書記及董事長徐浩宇、以嶺藥業董事長吳相君等;同期的全國政協委員中也有至少26位來自中醫藥領域,包括一心堂董事長阮鴻獻、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唐旭東等。
今年的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都針對中醫藥領域提出了相關提案,從部分代表、委員通過媒體公開的建議內容來看,“發展”“保護”“創新”“傳播”是幾個高頻詞。
2023年部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針對中醫藥的相關發言詞頻統計
制圖:賽柏藍
具體來看,以下三方面內容被多位代表、委員提及:
01
與現代科技相結合
1、張伯禮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建議,強化循證醫學證據在我國基藥/醫保目錄遴選中的作用。
在張伯禮看來,療效確切且具有高質量循證證據的中成藥、中醫藥臨床循證實踐指南中推薦的中藥及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如未被國家基藥/醫保目錄收錄,將直接導致中醫藥在臨床實踐中應用受限,我國醫保/基藥目錄的遴選及調整應充分遵循循證決策理念。
張伯禮代表建議,建立具有循證證據的中成藥基藥/醫保目錄備選庫,納入當前已有高質量循證證據的中成藥;在國家基藥/醫保目錄更新調整時,優先將備選庫內具有循證證據的中藥和中醫醫療服務項目納入基藥/醫保范圍。
此外,他還建議,相關部門應將中醫藥循證指南的應用實施、傳播推廣與中西醫協同創新相結合等納入重點工作計劃,設立中醫藥循證指南的相關研究專題,積極開展中醫藥循證實踐指南制定及應用。
2、肖玉文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贛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為促進中醫藥發展,江西省贛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肖玉文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包括構建生產數字化追溯體系,重視中醫流派傳承與創新,創新科研人才培養模式。
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和手段,開展中藥材生產數字化追溯體系建設,保障中藥資源優質、高效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提升中藥材質量。
肖玉文還說,同時要重視中醫流派傳承與創新。強化中醫藥傳承創新,在名老中醫經驗方、院內制劑收集整理、研究開發、科技轉化和臨床應用方面加大投入。促進名老中醫經驗方、院內制劑轉化為中藥新藥,滿足客觀存在的臨床需求。
肖玉文表示,要創新科研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在中醫藥院校開設GCP專業課程,提高專業能力及科研水平,培養一批高層次臨床科研人才。鼓勵并支持科研院所、行業組織以及產業界共同研究中醫藥臨床評價工具、制定評價標準,為構建新的中醫藥臨床評價體系提供支持。
3、楊宇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腫瘤科學術帶頭人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腫瘤科學術帶頭人楊宇飛表示,今年的提案建議中醫藥管理局推動跨學科“智慧中醫”創新學科建設,全面系統地推進智能技術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和各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同時,希望中醫藥管理局研究出臺“智慧中醫”新醫學指導政策,以中西并重的方式全力促進“智慧中醫”新型醫學發展。
楊宇飛認為,中醫的診療過程是特別適合人工智能自我學習的一種體系建設。如果把這個體系做好了,它可能能使中醫學彎道超車,盡快走向世界。
2022年香港疫情爆發后,為廣泛推廣中醫治療理念,依據我國抗疫一線名中醫診療經驗,通過機器學習技術建立了“智慧中醫”治療系統,以及根據診斷結果提供藥方、智能配藥的遠程支持系統,使香港眾多西醫借助“智慧中醫”進行疫情防控和重癥醫治,體現了數字中國、數字醫學的突出優勢。這方面的成功探索,將有助于推動我國醫療技術在全球市場上彎道超車。
智慧中醫既不是信息中心建設,也不是“互聯網+中醫藥健康管理”的網絡化應用,而是應用人工智能通過國家中醫藥智慧云服務體系建立的新型醫學體系。
楊宇飛說:“應當以中醫之道、中西融合之術作為我們的基石,使中國醫學能夠走向世界,能夠為廣大的人民服務。”
4、方向明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常委,浙江大學醫藥學部副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總部麻醉科主任
浙江大學醫藥學部副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總部麻醉科主任方向明針對中西醫結合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醫工信交叉創新驅動ERAS發展
重視生物信息學、免疫學、神經科學等學科融入中醫醫藥研發中,創新研發中藥、生物電子醫學解釋傳統經絡針灸、穴位的機制,使穴位數字化;加強中醫院智慧化、數字化建設;加快中醫智能輔助診療等中醫藥特色系統應用。多措并舉推動中醫藥創新,更好促進ERAS發展。
二、探索優化中醫藥人才培養機制
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資源。以“依托中醫藥高等院校培養具有特色中醫藥技術傳承的高層次復合型創新性人才”為主體,探索師承教育并舉的模式,破解中醫執業醫師比例減少難題,為現代中醫學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加強智能化、信息化技術在中醫藥人才培育中的應用,研發名老中醫傳承信息系統,破解名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思想精準傳承的難題,重視傳承的創新。
三、加強中醫藥與外科深度融合
圍術期存在多種因素影響器官功能和免疫等問題,影響術后康復。中醫藥具有抗焦慮、鎮痛、臟器保護、調節胃腸等功能,在圍手術期應用,對改善預后、加速康復進程,具有很大優勢。建議相關部委采用項目攻關方式,讓多學科聯合承擔科研攻關,增加理論實踐交流;同時,也可仿照藥師進駐手術麻醉部門模式,將中西醫融合加速外科圍術期康復的理論與實踐結合,改變外科圍術期康復的理念,打造快速康復的中國方案。
02
制定規范化標準
1、盧慶國
全國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晨光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盧慶國表示:“我在調研中發現,在國內中藥材市場上,同一種中藥材不同產地、不同質量價格相差較多,對藥材質量的判定多是講‘道地藥材’概念,注重沒有量化判定標準外觀,好藥材賣不出好價錢,導致不少藥農存在重產量輕質量現象,從而出現藥材質量不行、中藥藥效差、吃中藥不治病或效果不明顯等現象,直接制約了中藥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因此,盧慶國建議“集中精力啟動藥典修訂工作”。比如,對中藥材的有效成分含量標準,可以選定幾個有代表性的主要成分,以道地藥材產區中等質量及以上的藥材指標為參照標準,大幅提升現有藥典標準,并逐漸增加、完善成分含量指標。新藥典標準的執行可以設置幾年過渡期,逐步引導藥材種植向優勢產區發展,擠出不適合中藥材種植的產區,持續提升中藥材品質及有效成分含量,確保中藥藥效,提升我國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的健康發展。
他希望能“盡快通過修訂藥典大幅提高中藥材及中藥的有效成分含量標準,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2、徐蘭賓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
江西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徐蘭賓從以中醫藥為載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角度出發,針對中醫藥文化在海外傳播與推廣等問題也提出了標準化的相關建議。
包括加強與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等組織的協調,積極開展中醫診療指南、技術操作規范、診療設備、中藥材及中藥產品、針灸、術語等標準化研究,進一步完善中醫藥國際標準體系,注重實施與評價研究,逐步形成一套覆蓋中醫藥學科鏈、產業鏈和服務鏈的國際標準框架,全力為增進人類健康提供中國模式、中國智慧和中醫藥方案。
3、阮鴻獻
全國政協委員、一心堂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一心堂董事長阮鴻獻也表示,適宜的氣候、土壤,才能生長出符合要求的中藥成分、含量,因此,需要出臺關于道地藥材的規范和分類標準。同時,通過大棚種植或者異地種植,對藥材的有效成分或療效會帶來哪些影響,也需要準確的數據參考。
“中藥療效是否顯著,關系到中醫優勢的發揮和技術的發展。而中藥療效與藥材的種植源頭、生產加工等都密切相關。”阮鴻獻希望,國家和行業層面能出臺相應政策,在中藥的“第一生產車間”即田間地頭的種植、加工環節,加強管理、提升技術、保證品質。
同時,由于各地實際情況不同,相關政策出臺后在執行過程中不夠統一。這時既要保留傳統精華,又要靈活應用。比如有國家在管理上采取“嚴進寬出”,確保了藥材的高品質,這種機制值得借鑒。
03
建立健全適合中醫藥的管理體系
1、崔應麟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中醫院院長
河南省中醫院院長崔應麟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迎來了大好時機,當前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中醫藥管理體系,為中醫藥傳承創新提供更為堅強的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明確提出,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藥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中醫藥管理體系,統籌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
然而,部分地區中醫藥行政管理組織存在力量不足甚至缺失的情況,面臨“頭重腳輕”的問題。有的地方盡管掛牌成立了中醫(或中醫藥)管理局,但并沒有獨立存在,難以為中醫藥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甚至還出現了多頭管理等問題。
“建立獨立的中醫藥事業管理機構,構建有利于中醫藥傳承特點的工作機制,是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必要途徑。”
崔應麟建議,應加快健全中醫藥管理體系,省級層面組建中醫藥管理局,進一步加強省級中醫藥行政管理力量,同時建立中醫中藥統籌協調機制,強化政策扶持,建成“醫藥一體、聯合管理”的監管模式,加大對中醫藥產業重大項目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2、張滌
全國人大代表、名中醫、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主任醫師
在名中醫張滌看來,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因素就在于當前套用西醫西藥的標準來衡量中醫中藥,而不是采用符合中醫中藥自身規律的一套機制來推動中醫中藥的發展。
張滌坦言,不管是中醫藥名稱的解釋,還是獨特的治療方式,中醫都與現代醫學的診斷方式及療效判斷存在較大區別。當前的中醫藥從人才培養、到醫生考核,再到中藥審定,各方面用的都是西醫西藥的標準,也因此帶來一系列問題,如基層中醫人才流失與斷層等。
為此,張滌建議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中醫藥衛生事業人員編制制度和薪酬保障制度,著力解決編制問題,提高工資福利待遇,讓基層中醫藥人才在職稱晉升、工資收入和社會地位上更有獲得感,幫助基層醫衛機構吸引和挽留人才。
同時,為提升基層醫院的中醫水平,張滌建議,一要深化中醫醫聯體建設,以具有影響力和專科特色的中醫院為龍頭,帶動基層醫院發展;二要放寬中醫藥服務準入,鼓勵和扶持中醫民營醫院和診所發展,鼓勵名老中醫開辦中醫藥診所并坐堂授徒,支持藥品經營企業開辦中醫坐診的醫療診所。
3、鄧蓉玲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專職副主席、秘書長、組織部部長
為推動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與現代知識產權制度有效銜接,加強中成藥國家秘密保護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部分。
鄧蓉玲委員表示,從世界中藥市場占比份額來看,日本和韓國高達80%-90%,中藥相關專利申請中,日本占了七成。目前形勢下,加強對我國中藥知識產權的保護尤為重要。
中成藥秘密保護是對中成藥應用發展強有力的保護措施,讓具有秘密保護的中藥企業沒有創新發展的后顧之憂,提高了中藥企業創新發展的動力。
鑒于此,鄧蓉玲建議:
一是科技部與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制定相關政策及申報指南。指導創新中藥申請秘密保護,原秘密保護品種繼續開展續密,加強我國中藥知識產權的進一步保護。
二是原已被科技部列為國家秘密保護的中成藥,建議科技部開展續密工作。在開展續密期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不受理該品種同名同方藥注冊申請,已受理注冊的,建議暫停審評審批。
針對解決中成藥被侵權現象和組方原材料保護的問題,鄧蓉玲認為,應加強中藥保密品種的保護的力度,提高侵權成本。對確認為國家保密的中成藥品種的,其組方原材料也應該納入相關中藥材資源管理目錄。
04
其它中醫藥相關提議
1、徐浩宇
全國人大代表、揚子江藥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基于多年的實踐,全國人大代表、揚子江藥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浩宇提了五點建議:
一是加強中醫藥人才建設,抓好中醫藥師承教育,支持中醫藥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發展,促進中醫藥產學研融合發展,進一步夯實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根基。
二是要積極依托現代科技將中醫藥“講清楚”,努力探索中醫藥防病治病的機理。
三是繼續擴大中醫藥文化傳播。要把中醫藥與現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通過多種途徑推廣中醫養生,包括太極拳、八段錦等保健方法,使中醫藥文化真正融入大眾生活。
四是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更好地發揮中醫藥在全民健康中的獨特優勢。要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資源寶庫,對古典醫籍精華進行梳理和挖掘,推動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五是從政策上給予中醫藥發展持續支持,優化中醫藥資源配置和中醫藥服務供給,讓人民群眾更加方便看中醫、放心用中藥。
2、吳相君
全國人大代表、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加大抗衰老理念宣傳力度,提升居民抗衰老認知。
具體而言,包括完善國家中醫藥抗衰老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搭建抗衰老科普傳播平臺;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大眾抗衰老知識宣傳活動;積極倡導“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健康生活方式;編輯出版抗衰老科普讀物,幫助居民樹立全生命周期的整體抗衰老理念,進一步提升大眾科學抗衰、防衰的健康素養。
同時,支持構建中醫藥抗衰老研究機構技術交流平臺,組織研究機構與相關企業利用現代技術和方法,進一步探尋中醫藥抗衰老的理論依據和科學證據;鼓勵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相關企業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加速中醫藥抗衰老相關產品的研發;支持醫療機構建立專業抗衰老門診,提供咨詢及診療服務;推動中醫藥抗衰老服務和產品早期應用,積極干預過早衰老,改善老年性疾病早發、高發的趨勢,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助力健康中國。
3、孫發
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衛健委主任、民進貴州省委主委
“對中醫藥資源豐富和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來說,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能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孫發在提案中建議國家支持中醫藥資源優勢省份完善中醫藥現代化產業鏈,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給予“產業體系”相應的頂層戰略支持。
孫發建議,支持中醫藥資源優勢省份打造全國道地藥材生產供應保障基地、全國優質中藥材原料供應基地與中藥民族藥精深加工基地。深化“中醫藥+”跨界融合、協同聯動,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中醫藥產業融合發展新局面,打造全國中醫藥健康服務高地和國際中醫藥康養旅居目的地。
此外,他也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引導各類要素資源向中醫藥產業聚集,支持打造中醫藥產業鏈與服務鏈集群和中醫藥產業鏈核心區域,建設中醫藥現代化產業新高地。通過實施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政策,支持構建“黔地靈藥”等品牌體系,支持建立中藥材進出口通關口岸,通過深化中醫藥產業發展對外開放合作,打造中醫藥現代化產業試驗區、先行區。
4、高永文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
一是高位推動中醫藥全產業鏈發展。探索“研發在港澳、產業化在內地、市場向海外”的中醫藥發展合作創新模式,加速優質中醫藥資源在粵港澳大灣區流動,打造具有強大產業內生動力和市場話語權的世界級中醫藥企業。
二是推動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建設。加速中醫藥醫保支付改革,破解中醫藥全產業鏈的終端市場瓶頸;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建立以政府資金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金廣泛參與的投入機制;探索建立中醫藥資源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推動中醫藥數據、資源共享,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建設探索新路徑。
三是強化科技引領,制定中醫藥國際標準。積極參與制定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工作。發揮港澳地區中醫藥科研實力,推動內地各省區市與港澳地區建立中醫藥科研交流與協作機制。
四是打造國際中醫藥貿易中心,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積極爭取與東盟著名藥企和科研機構建立多種形式的合作關系。推進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建設,打造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窗口,持續推動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
5、劉以勤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僑聯主席
為進一步拓寬中醫藥“走出去”渠道,推動海外中醫藥行業發展,劉以勤建議,可以通過各類經貿文化交流活動向海外介紹中醫藥文化、普及中醫藥理念,增進海外民眾對中醫藥的了解。
同時通過開展海外中醫師培訓、加強與海外華人中醫藥協會的聯系合作、推動海外華人醫院與國內醫院合作等方式,助力海外中醫行業提升水平;通過中醫藥“走出去”,將中醫藥知識和理念傳達給更多海外華僑華人。
……
回看近一年,政策對中醫藥傳承創新的支持持續升溫——
2022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明確鼓勵中藥科技創新;同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
2023年2月,國家藥監局發布《中藥注冊管理專門規定》,細化中藥注冊相關要求;2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間對中醫藥發展的支持力度,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
積極的環境之下,政策如何落地、中藥企業如何承接利好,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文章來源:賽柏藍